為何我建了兩間實驗室


緣起


我是主動尋求改變的那種人。
在大一時的計概課上,我主動詢問這位新進教授關於AI的問題,促使我接下科技部計畫與建立第一間實驗室。



在大四上時這位教授準備轉任到另一間大學,詢問我能否前往建立第二間實驗室,我考慮到可以接觸到不同的環境,便花兩到三個月認識很多的人、在原本陌生的縣市中待到逐漸熟悉這個環境。



而建完第二間實驗室後我將畢業,開始要做選擇。
我決定離開舒適圈往新創的方向走。



角色


講點我在實驗室裡的角色吧。



在實驗室裡我是主動引進新技術的那個人。
當我看到有可以利用的地方,我就會去了解那項技術,發現可以取代舊技術便移植其上時,我便著手開發新環境相關的工具。
當我看到GitHub有人用了這些工具而發issue時,我會盡力解決問題後回復他們,並從中獲得成就感。
在meeting中便會分享這些工具,使開發更為容易,除了這裡以外,教授也將這些技術引進到其他大學裡。



選擇


我放棄了推甄正取中字輩電機所的資格,決定往新創走。
很多人問我說,為什麼不去讀完後再就業呢,機會比較多,也比較穩定。
實驗室是一個,對我來說,可能沒辦法再學到新東西的環境。



我曾想過改變這個舒適圈,但經過一些嘗試後,我發現我一個人沒辦法做到這件事,我覺得我能力不夠,我需要一個持續學習的環境,來增進我的能力。
我覺得人是習慣的動物,在一個環境待久了,如果你不改變環境,環境就會改變你。
如果我不能改變環境的話,那我只能轉換環境了。



我曾以為建第二個實驗室能讓我轉換環境,就像我從大學進入到第一間實驗室一樣,但建完後我發現他們有一樣的本質,這個本質讓它很快成為我的舒適圈,於是我決定往新創走。



當然這不是好壞的問題,而是適不適合的問題。
就像開頭講的,我是主動尋求改變的人。



可能從生理上來講就無法接受一成不變吧(笑)。